提高名优特新产品供给能力 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 招商动态 |2016-09-19
提高名优特新产品供给能力 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不仅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州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资源环境“红灯”和农业补贴“黄线”的双重约束。作为全疆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昌吉州紧紧围绕“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总体要求,着力改善供给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积极打造品牌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提供了有力支撑。
名优特新品牌农业蓬勃发展
一批以麦趣尔乳品、中粮屯河番茄酱、天山小麦粉、笑厨系列产品、庄子红花系列、古城酒业、木垒鹰嘴豆、慧尔肥料、天阜鸡蛋、永华食用菌、鲜食玉米、仓麦园面粉、泰昆饲料、百味庄园、天山娇子、昌吉玉米种子等为代表的农业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我州涉农品牌、名牌及商标达173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5件,新疆名牌、新疆农业名牌地理标志164件。
为有效解决优质农产品市场均衡供应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加快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培育贮藏保鲜企业、合作社,努力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名优特农产品+贮藏保鲜产业的有机结合,全州新建保鲜库11.9万立方米,储藏保鲜库(窖)总库容达142.3万立方米,储藏保鲜库(窖)总计2830座(个),烘干房157座,全年农产品保鲜储量达到55.3万吨,其中蔬菜33.2万吨。我州将力争打造成全疆重要的果蔬储藏保鲜物流中心。
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既是消费升级的需求,也是我州农业拓展功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我州通过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服务联结等方式,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观光休闲种植业、小型采摘园型观光农业园、观光休闲娱乐体验、观光休闲副业和综合生态农业等四大类运作模式。全州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544个,昌吉市、呼图壁县、阜康市和奇台县获自治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县称号,昌吉杜氏旅游景区、阜康瑶池休闲农业园、阜康城关镇美丽冰湖休闲观光采摘园、奇台壹方阳光休闲农庄获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奇台江布拉克观光农业园等28家被评为自治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从业人数达10713人,经营面积343万平方米,接待观光游客249万余人次,创营业收入5.01亿元,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玛纳斯中信国安、新疆大唐西域酒庄、昌吉市朗青畜牧、新疆华兴投资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品牌产品的支撑基础是农业产业化,我州按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200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380家,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家,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0家。诞生了新疆老炒坊瓜籽、新疆小金牛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天山香生物有限公司、新疆邀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农产品订单面积保持在8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到78%。我州始终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企农”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目前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5家,其中:国家级8家,占全疆24%;自治区级67家,占全疆13.2%;自治州级110家。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我州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消费品提供了质量背书,成为农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质量的升级是全社会和消费者共同的期盼,我州围绕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地州”目标,积极构建完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三品一标”认证管理体系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打优质安全牌,唱生态农业戏,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全州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农产品达340个以上,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3个,面积142.8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近4万亩。每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区15个以上,小麦、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20个以上,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建成州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州县乡村4级农产品检测体系,投资3260万元建成的州县两级8个农产品检测中心全部通过“双认证”考核。昌吉市已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农产品质量治本的关键在于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我州坚持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起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了一批残膜污染治理项目,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畜禽规模养殖、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利用、绿色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36座,全疆第一座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2015年在呼图壁县建成,废物治理、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实现有机整合。加大农业有机肥应用和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制定了“两减”实施方案,打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应用示范点30个,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为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破解新常态下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瓶颈问题,我州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坚持把有效供给作为主攻方向。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立足自治州农业九大产业,按照“稳粮、减棉、增特色、强种业”的思路,调优种植业结构,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广泛应用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互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以土地联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已达到150万亩,建成万亩高产示范片192个,州级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104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区64个,高效节水面积达到55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2016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788万亩,其中:小麦268万亩,玉米165万亩,棉花118万亩,特色作物185万亩,蔬菜24万亩,制种116万亩。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奇台县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现已初步形成小麦、杂交玉米、棉花、瓜菜的优势制种基地,全州现有种子企业68家,其中九圣禾种业、昌农种业、华西种业三家公司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昌吉市全优国际农资市场成为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南亚的种子集散中心。两年一届的“种交会”是昌吉州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成为“新丝绸之路”种业交流的重要平台,种业之都的建设已成为“花儿昌吉”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向农村改革要红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发展动力。2015年州党委一号文件《昌吉州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将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州制定了61项涉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意见和管理办法等,为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路径和方法。在28个乡镇354个村的124.6万亩家庭承包地开展了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构建乡县州自下而上的3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成5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38个乡镇级交易中心。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支持、项目倾斜、平台服务等举措,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流转土地239.7万亩,流转率近60%。产权抵押融资有新突破,实现抵押贷款5.5亿元。以土地联营和草畜联营为主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适度规模化种植和养殖转变,全州已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3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07家、州级示范社222家,入社社员总数达11.25万人,农户达8万余户。建立健全以盈余二次返还为核心的合作社考核体系,年内实现以盈余二次返还的合作社达100家以上。激发了农村内在活力,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强化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农产品交易会是为消费者提供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渠道,展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推介产品和项目、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州对农产品外销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取得了成效,一是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四大外销平台已趋成熟,每年组织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二是依托福建、山西对口援疆资源,在福建、山西等地新建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40个;三是通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福建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大型展销会推介我州优质特色农产品。近三年来,组织州内1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进军内地市场参展参会,项目累计成交金额115亿元,我州参展企业多次荣获“最佳组织奖”、“突出贸易成交奖”、“金奖产品”等奖项。我州特色农产品已打入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及欧洲、亚太、独联体、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转方式,谋发展,龙头带动,招商引资一系列的组合拳让昌吉吸引了更多的外部目光,也让昌吉农业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面对建设“花儿昌吉”的宏伟蓝图,昌吉州现代农业将以更大的气魄、更卓越的雄姿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增强改革定力、发扬改革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按照“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